專家解讀|產教融合再賦能再提升,助推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現代職業教育最大的發展優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產教融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務。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中辦、國辦《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支撐供應鏈、打造人才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泵鎸π滦蝿?、新任務,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再賦能、再提升,會對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有作為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呈現新作為新局面
初步形成了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推進機制。在全國培育了5200多家產教融合型企業、試點建設了21個產教融合型城市。組建了1500多個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涵蓋了4.5萬余家成員單位。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75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
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緊盯產業鏈條、市場信號、技術前沿和民生需求,推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2021年新一輪國家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公布,保留專業624個,調整專業(含新增、更名、合并、撤銷、歸屬調整、拆分)872個,調整幅度近60%。全國職業學校共開設1349個專業和12余萬個專業點。
各級各類職業院校的基礎設施、儀器設備等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十三五”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等,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集中支持優質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等職業教育重點項目。并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金融服務等渠道助力職業教育加強基礎建設。職業學校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2.49萬個,現代學徒制試點覆蓋1000多個專業點。2021—2022年,通過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建設了約200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聚焦再賦能再提升
聚焦突出重點產業布局和行業發展賦能提升?!斗桨浮诽岢?,“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儲能、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養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務業等行業,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培養服務支撐產業重大需求的技能技術人才?!蓖铰鋵嵙诵隆堵殬I教育法》“大力發展先進制造等產業需要的新興專業”“加快培養托育、護理、康養、家政等方面技術技能人才”等法定職責。
聚焦夯實職業院校發展基礎賦能提升?!斗桨浮诽岢?,“在‘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儲備項目庫中,新增200所左右高職和應用型本科院?!?,對符合條件的產教融合項目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予以重點支持?!敖ㄔO100個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優化職業學校項目建設審批流程”“通過‘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每所支持額度不超過8000萬元,中職院校每所支持額度不超過3000萬元”,并提出“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p>
聚焦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性賦能提升?!斗桨浮诽岢?,“進一步健全‘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支持地方出臺符合本地實際的落地政策?!蓖ㄟ^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設備更新改造專項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渠道,及時向金融機構推薦優質職業教育項目?!爱a教融合型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符合條件的投資,按規定投資額30%的比例抵免當年應繳教育附加費和地方教育附加”,并加大土地政策扶持力度。
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亟需再落實再深化
企業要爭取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企業要深度參與院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實行校企聯合招生、開展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學徒制培養,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要進一步充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對養老、托育、家政等由于發育不成熟,缺乏業內龍頭企業的生活服務業,應在其產業領域內遴選一定比例的央企、特大型國企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央企、特大型國有企業要體現擔當作為,帶動引領生活服務業發展,加強對院校辦學的資源對接和支持。
院校要提高職業教育對產業的貢獻度。院校要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專業布局,多開設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豐富產教融合辦學形態,拓展產教融合培養內容,開展訂單班、學徒制、現場工程師的創新人才培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質量就業。
地方要積極作為。省市地方政府要主動推進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推進機制更加成熟穩定。要落實好地方管理重要責任,優化政策供給,加強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產教融合合作模式指導;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培育職教集團(聯盟)、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產教融合共同體。(李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