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国产精品视频爆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高跟国产一区-色妞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從不缺技工,德國做對了什么?

2021-06-03 08:58:12 fxb
一直以來,德國的制造業在全球范圍內都處于領先地位。一方面,德國許多企業都在其細分市場中擁有技術優勢;另一方面,“德國制造”享譽全球。
德國產業的這種聲望離不開其背后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支撐。德國擁有一支橫跨多個領域、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且這些工人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及收入水平。而想要成為這支隊伍中的一員,門檻也相對較高。
德國的技術工人主要通過頗具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來培養,其核心是“雙元制”職業教育。這一模式使德國青年失業率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也讓德國企業保持著強大競爭力。為此,德國始終重視這種職業教育模式。
雙元制,即把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結合的一種學校和企業合作辦學的模式。在德國,它是除全日制職業教育和升學導向職業教育以外,高中階段職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點和目的是能直接向企業輸送成熟、合格的技術工人。
接受這種職業教育的學生要和培訓企業簽訂合同,內容包括學習起止日期、學習內容、假期、津貼等。人才培養的過程采用工學結合的模式進行——學生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理論知識,部分時間在企業當“學徒”,把課堂知識應用于實踐(時間一般超過60%)。如此交替循環,通常在兩年至三年半內完成整個職業教育過程。
最終,學生還要參加評估考試,通過后由相關行業協會頒發全國承認的執業資格證書。畢業學員既可進入之前接受培訓的企業,或去其他同類企業從事相關工作,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暫時不進入就業市場。
除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分工協作之外,行業企業與教育界的合作也體現在宏觀制度層面——無論學生就讀的是哪個專業,在企業與學校的學習均分別遵循職業培訓條例和框架教學計劃這兩套人才培養標準。前者在聯邦范圍內由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組織協調雇主協會、工會和教育界代表等多個利益相關方共同開發,后者則由各聯邦州的文教部長共同組織的聯席會議依據前者開發出來。
在這一機制下,企業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在標準層面上實現了協調和匹配,大幅降低了校企之間在人才培養合作上的交易成本。此外,行業企業也參與到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核中,并具有授予完成職業教育的學徒職業資格證書的權限。
校企雙方在職業教育中的合作意味著,人才培養的總成本也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德國產業界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上的投入甚至超過了公共財政的投入。當然,企業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學徒在培訓期間參與的生產性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所抵消。
對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收益則在于,企業在此過程中招募到了從勞動力市場并不容易獲得的技術技能型勞動者,為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正是由于上述若干產業界與教育界、企業與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合作、協調與博弈的機制的存在,德國的職業教育既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術工人,也能夠實現學生、企業和政府在職業教育領域中的多方共贏,從而使雙元制職業教育能夠持續有效開展。
應當指出,德國的職業教育并不僅限于雙元制職業教育,其也包含學校職業教育與“過渡系統”。尤其需要說明的是, 德國的職業教育是有一定的入門門檻的,并非所有學生都能接受雙元制或學校職業教育。
學生如果未能達到企業或學校的要求,則需要進入“過渡系統”——通過補強文化知識和提前學習部分專業技能,提高接受雙元制或學校職業教育的機會(現實中這部分學生的境況比較復雜)。職業教育內部的這一分流,盡管給部分學生帶來了一定困難,但也通過篩選出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保證了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2
近年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層次正逐漸提高,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盡管雙元制職業教育本身定位于高中階段,但近年來選擇雙元制的高中畢業生也為數不少。
原因是技術升級和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企業對學徒生的要求越來越嚴苛。加之就讀普通高中人數的增加,可供職業教育選擇的初中畢業生人數逐漸減少,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嘗試從高中畢業生中招募學徒。近幾年,高中畢業生已經占據了所有學徒人數的約四分之一。
第二,伴隨著傳統雙元制高中畢業生人數的增加,雙元制大學逐漸興起。雙元制大學的前身是于1970年代在巴登-符騰堡州發展起來的職業學院,它于2009年轉制成為巴登-符騰堡州雙元制大學,并被賦予大學同等學歷的資格。此后,又有數個聯邦州建立了類似的雙元制大學。
如今,傳統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仍然定位于高中層次,且以初中畢業生為主要招生對象,學生在職業學校和企業兩個地點學習;雙元制大學則定位于高等教育的層次,以大學生為招募對象,學生在大學學習的同時在企業接受職業導向培訓。
3
總的來說,德國的技術工人在德國社會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認可度。
一方面,從事技術工作能夠帶來比較體面的收入。
根據德國統計局的數據,接受職業教育技工的平均收入接近德國所有勞動者的平均收入,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而且,技術工人的主體——完成了職業教育的勞動者,在低收入比例和貧困率上明顯低于未能完成職業教育的勞動者。
此外,部分技術工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通過繼續提升職業資質有機會成為雇主,從而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以及較高收入。
另一方面,技工職業在社會文化意義上的認可度也較高,這點深深扎根于德國的社會和文化土壤之中。
在德國,很少在公共媒體中見到“財務自由”這樣的詞匯,而職業則被賦予極高的重要性。 人們普遍認為,通過自身的能力擁有一份職業,并獲得正常的工資性收入,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職業給予生活以品格,并有助于個體的自我實現和個人發展。它不僅提供個人生活的基本保障,也為個人履行其他社會職責創造條件。
這一觀念具有較為深遠的歷史淵源,至少可追溯至馬丁·路德翻譯《圣經·新約全書》的16世紀。自那時起,在德語國家,職業的劃分逐漸被看作是上帝的意志,并反映了社會的“自然”狀態,職業伴隨終身,且所有職業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而職業的平等性賦予了普通勞動者以尊嚴。
4
在獲得職業資格證書開始工作之后,技術工人有終身學習的機會,這其中既包含生活領域中以提升自我素養等為目標的學習,也包含比較系統化的職業繼續教育的途徑。
職業繼續教育不僅是技術工人進一步學習和提升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在部分職業領域中創業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獲得繼續教育的資格證書(師傅證書等)。在德國,獲得繼續教育的證書,成為師傅或技師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可以獲得較高的社會聲望。
繼續教育的資格證書還是技術工人進入大學學習的重要條件。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與高等教育體系在傳統上是兩個差異顯著、彼此分離的系統,原來并沒有融通的路徑,但自2009年起,完成職業教育的學生也有機會通過職業繼續教育等途徑實現升學,這為部分希望進一步提升的技術工人打開了向上的職業發展通道。不過,統計數據顯示,真正通過繼續教育實現就讀大學目標的人數比例仍然很低。
在過去若干年中,參與繼續教育的勞動者占比往往都在40%以下,這在歐盟范圍內也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比例。 可以說,與職前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相比,德國的職業繼續教育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相對較弱,且以更加碎片化的形式存在。
5
由于戰爭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德國在二戰后經濟騰飛時期曾經從土耳其和意大利等地引入大量“客籍勞工”。但在移民政策方面,德國在較長時期內采取了分化排斥的政策。
自上世紀末以來,伴隨著德國人口老齡化及移民背景人群所占比例的增加,德國逐漸改變原來的移民及移民教育的政策,開始系統化地嘗試讓移民群體更好地融入德國社會的舉措。
在2007年提出促進移民融入德國社會的綱領性文件“全國融入計劃”之后,2008年,聯邦州與各州又進一步提出“德國技能促進行動”。該行動包含了一系列直接或間接促進移民青少年及成人發展的計劃,涵蓋了從幼兒教育到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的諸多教育領域,旨在為移民群體提供公平條件和通過教育實現發展的機會,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保障科學及技術人才供給。
近些年來,德國更是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吸引技術移民、優化移民教育。
在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政策方面,強化向高技術移民傾斜。比如,綠卡政策上對緊缺的IT人才給予較長年限的勞動及居留許可。同時,通過提升移民群體的教育水平,增強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使之更好地融入德國社會。
此外,德國政府也在努力通過推動職業教育的國際化,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社會目標。
具體來說,德國政府相應部委與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德國復興開發銀行、德國國際合作公司、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及德國海外商會等合作伙伴,通過咨詢和知識傳播的方式,支持嘗試在其本國建立和強化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外國政府和社會合作伙伴,響應德國企業在海內外的人才訴求,加強德國企業在海外的活動和技術轉移,同時支持在海外的德國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機構,提升德國職業教育在全球的聲望。

來源:環球雜志社


首頁
產品
新聞
聯系
產教融
培訓
服務
招商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