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職教育呼聲下,中職學校如何正名并逆襲?
“兩會”期間,與教育相關的提案議案以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于教育的各種言論紛紛登上熱搜,如取消中考、初高中合并、十二年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免費等等,其中有人大代表關于中職教育的言論備受關注。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甘華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伴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未來工廠企業需要開“數控機床”的“高級藍領”,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工人”;初中畢業后就進入職業教育,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達不到未來智能制造業需要高級“藍領”的要求,不能滿足我國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因此,取消或減少中等職業教育、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打造國家長遠競爭力的基本前提,十分必要和緊迫。
在“畢業就失業”、學歷持續貶值、教育焦慮有增無減的當下,作為世俗觀念中的“后進生集中營”,中職技校真的已經到了如此“不受待見”要除之而后快的尷尬境地了嗎?
一、中職教育: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
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顯示,2021年全國共有中等職業學校7294所,招生488.99萬人,在校生1311.81萬人。
曾幾何時,在世俗的傳統視角中,只有考不上高中的學生才去讀中專技校那些“垃圾學?!?,只有考不上正規本科大學的學生才會去讀職業大專之類的“野雞大學”。過去,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中職技校和職業院校也逐漸迎來為自己正名和逆襲的歷史良機。
最受鼓舞的是,中等職業教育已經在戰略定位上被拔高至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層面。中職教育作為我國高水平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已在國家最高決策層有了定論。
2021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我國要建設技能型社會,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關于中職教育,《意見》還特別從兩個方面強調了中職教育的發展路線,一是推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即要大力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優化布局結構,實施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團辦學等措施,建設一批優秀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扎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二是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即推動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高等職業學校與應用型大學課程互選、學分互認。
事實上,發展中職教育已經形成普遍共識,尤其是在普職分流、職教高考、就業與升學并重的大趨勢下。
在日前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明確提到,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推動中職學校多樣化發展,從單純“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抓好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升學教育,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擴大貫通培養規模,打開中職學生的成長空間,讓中職學生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優勢、發展有通道;用3-5年時間,建成1000所左右的國家級優質中職學校,示范帶動中職教育整體管理規范、質量合格,引導學生家長理性選擇。
該負責人還特別提到,教育服務產業鏈全鏈條離不開中等職業教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需要中等職業教育更好地發揮基礎性作用。
甘肅省教育廳就提出,“十四五”期間實施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打造35所左右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合作機制,支持舉辦職普融通的綜合性高中,鼓勵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探索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構建職普融通的培養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韓魯佳呼吁,要讓職業教育成為人才成長的“第二賽道”?,F實也確實如此。
據報道,2021年山東省中考有2.95萬名超過當地普高錄取線的學生主動選擇中職教育,1.7萬名普高在校生轉入中職學校,用工企業對中職畢業生滿意度達到96.07%。對此,山東省教育廳長鄧云鋒指出:“首先是把職業學校辦好,讓老百姓的孩子喜歡來、愿意來;然后是把教學質量抓好,讓孩子們學到真本事、練成真本領;最后是把發展路徑建好,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因此,中職教育存在有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我們要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體系,不僅不能怠慢了中職教育,更要舉辦好、發展好,讓其真正成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堅實基礎,更要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二、辦好中職教育的四把“鑰匙”
長期以來,中職技校被貶成“垃圾學?!?、“后進生集中營”并非無稽之談,中職教育給人的這種印象也非一朝一夕的結果,這與中職技校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生源質量粗糙、辦學質量欠佳、就業難薪酬低前景受限等多方面原因有關。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日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我國中職教育主要存在辦學定位不適配,辦學規模大而不強,辦學條件缺口大等問題。
既然中職教育如此重要,又面臨著這些嚴峻的現實問題,要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該如何從中職教育抓起呢?
首先必須要調整定位,推動中職學校多樣化發展,從單純“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
關于調整中職教育的定位,在2月23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明確指出,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起點而非終點,推動中職學校多樣化發展,從單純“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抓好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升學教育,在保障學生技術技能培養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基礎教育,擴大貫通培養規模,打開中職學生的成長空間,讓中職學生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優勢、發展有通道。
除了職業教育“謀就業”的天然屬性,教育的升學屬性被大幅提升。在上述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強調“普職分流”的必要性的同時,也明確了要使“職教高考”成為高職招生主渠道。
事實上,自2013年教育部印發《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來,山東、江蘇、江西、四川、重慶、福建、安徽等地已經對“職教高考”進行了試點,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經驗。對此,教育部表示,要在總結地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職教高考”的頂層設計,優化“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結構比例和組織方式,為學生接受高職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并擴大職業本??茖W校通過“職教高考”招錄學生的比例,使“職教高考”成為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特別是職業本科學校招生的主渠道。
其次,是要做好中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讓現代中職教育切實與時俱進、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用有所值。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和基本單元,專業的質量和結構,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的人才智力水平和職業技能水準,因此,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必須遵從三大原則,一是服務需求,二是重視質量,三是優化結構。
其實,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就已經對職業教育供給結構調整做了明確的規劃: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需要的一批新興專業,加快建設學前、護理、康養、家政等一批人才緊缺的專業,改造升級鋼鐵冶金、化工醫藥、建筑工程、輕紡制造等一批傳統專業,撤并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鼓勵學校開設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支持辦好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強化校地合作、育訓結合,加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鼓勵更多農民、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支持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和在崗繼續教育制度。
其實,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對中職教育專業設置、新增與裁撤都具有導向意義。此次新增的1961個專業點、被撤銷的804個專業點,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31種新專業、通過或被否決的國控專業,對中職教育的專業設置的導向性也基本適用,比如教育、醫療護理、養老服務、新工科等方面,不僅適用于高職本科院校,也同樣適用于中職技校,而當前中職教育被普遍認為較熱門的專業則有高鐵乘務專業、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烹飪專業、學前教育專業、護理專業、機械專業等。
在中職教育專業設置方面,“全國十大民辦教育集團”之一的西山教育集團旗下福清西山職業技術學校,;目前就開設有計算機應用、會計電算化、運動訓練、電子商務、軟件與信息服務、計算機動漫與游戲制作、無人機操控與維護、商務日語、航空服務、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康復技術、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等時髦熱門專業。與此同時,該校還注重就業與升學并重,開設了高等職業院校升學班,為學業優秀的學生提供更高層次職業教育的平臺,自2009年6月首次組織學生參加高職單招考試以來,已為眾多高校輸送了大批優秀學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代的學生娃們作為非常傲嬌的一代,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還應面向學生,從學生自身特質出發,想學生所想,方能適應當代青少年的就學和就業觀,比如要結合他們自身的興趣愛好、職業需求、就業前景等,還要匹配學生的自身氣質、性格等,在專業選擇上對學生的優缺點進行揚長避短做精準定位。
其三,中職教育要切實提高辦學質量,以過硬的教育質量和卓越的教育成果,切實扭轉中職教育在世俗觀念中的低劣形象。
在這方面,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也提到,中職教育當前的任務一是提高質量,二是提升形象,讓職業教育“有學頭、有盼頭、有奔頭”。
在提高質量方面,從類型特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學改革、打造品牌等方面,抓實抓好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在提升形象方面,要在提高質量基礎上,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讓學生家長選擇職業教育,讓用人單位依靠職業教育,逐步形成“上學選職業學校、技能提升找職業學?!钡纳鐣諊?,樹立職業教育的好口碑。
有思路更要有實踐。甘肅省就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實施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打造35所左右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西安市則在職業教育“名校+”實施方案提到,將通過“名校+”促進中職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2022年建設5-7個市級“名校+”(中職),并在2022年底前全市中職學校與駐市高職院校廣泛開展“3+2”合作辦學;而該實施方案,實際上就是要以優質普通高中帶動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或通過中職與中職結對發揮優質中等職業學校示范引領,促進專業特色建設,又或者以中高職合作實現專業課程融通和一體化人才培養、以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在這方面,籌建中的“江西省西山職業高級中學”沿著先行者們的路徑,更有機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2021年12月6日,江西省西山學校隆重舉行“江西省西山職業高級中學”籌建工作大會,僅四天后,西山職校(籌)便與多家知名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此外,江西西山職校(籌)還注重學校教學環境、師資儲備、管理模式、實訓基地、就業指導、升學輔導等方面作提前規劃布局。對此,西山教育集團董事長萬云保表示,籌建江西省西山職業高級中學,有利于西山教育做優做強,有利于完善和優化西山教育集團在江西的謀篇布局。
其四,中職教育同樣可以乘著新時代的東風,通過優化布局實現規?;k學,就像當前民辦高等教育領域的中教控股、新高教集團、希望教育、中匯集團等一樣,依靠內生增長和外延擴展實現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的跨越式發展。
對此,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也明確,當前,中職教育主要存在辦學定位不適配,辦學規模大而不強,辦學條件缺口大等問題;對此,我國將積極優化中等職業教育布局,通過撤銷、合并、轉型、托管、土地置換、集團辦學等措施,整合“空、小、散、弱”學校,優化中職教育的布局結構。
三、中職教育未來展望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到: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鼓勵職業學校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實訓基地。
《意見》還指出,職業學校要主動吸納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合作共建新專業、開發新課程、開展訂單培養;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主導建立全國性、行業性職教集團,推進實體化運作。
由此可見,決策層對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包括民間資本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加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政策是明確的、態度是積極的,此外還有兩個方面也非常確切:
一是中職教育的監管方面,強監管是必然的,比如中職技校學生絕大多數均為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國家和教育主管部門必然會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教育,同時也會通過對中職教育辦學主體和日常教育教學方面強化監督管理,切實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和教育質量提升;
二是對金融資本參與職業教育“放管結合”,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包括民間資本參與興辦職業教育,全國人大代表閆大鵬就提到要拓展社會資本參與職業教育空間,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肯定地說,有了K-12教育培訓的前車之鑒,監管層必然會強力約束資本對中職教育的過度滲透,更不準許被資本當成逐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