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發布《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社會實驗報告2022》
在近日舉行的首屆自動駕駛創新與應用發展高端論壇上,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以“社會公眾選擇、政策取向和自動駕駛產業化中國方案”為題,發布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社會實驗報告2022》 。
自誕生至今,汽車產業始終是先進技術的載體,是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前沿。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引擎,人工智能和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帶來的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正在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在商業化落地過程中,自動駕駛技術體系的演進和技術路徑的選擇是一個社會建構過程,具有高社會嵌入性。社會公眾選擇通過作用于市場和政策影響自動駕駛汽車技術路線和產業化進程。
基于實地社會實驗研究方法,該報告深入研究了社會公眾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及其可能對技術路徑和技術體系演進方向的影響,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生態的發展、政府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提供決策依據。
2022年,研究團隊先后在北京、天津、湖北武漢、山西陽泉和河南鄭州采集有效問卷819份,包括實驗組376份和對照組183份。其中,實驗組受訪者均擁有乘坐自動駕駛汽車的經歷,而對照組受訪者則沒有乘坐自動駕駛汽車的經歷。
實驗組實地社會實驗結果表明,對擁有自動駕駛汽車乘坐經歷的社會公眾而言,影響自動駕駛技術接受度的因素按影響系數由高到低排序為:態度、感知易用性、促進使用條件、感知有用性、個人創新性、汽車服務質量、感知風險、外界影響;對照組實地社會實驗結果表明,對沒有自動駕駛汽車乘坐經歷的社會公眾而言,影響自動駕駛技術接受度的因素按影響系數由高到低排序為:汽車服務質量、態度、感知易用性、促進使用條件、感知有用性、感知風險、外界影響。其中,態度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都是排名前列的因素,充分說明社會公眾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正面評價對提高使用意圖的影響程度最高。同時,如何通過產業創新生態的協同創新持續改善社會公眾對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汽車服務質量和降低安全風險,能夠有效提高社會公眾的接受度。如何促進使用條件的便利化和降低社會公眾的感知風險,是政府政策制定的聚焦點。
在我國,社會公眾對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預期非常樂觀,對國家發展L4級自動駕駛汽車的智能網聯中國方案高度認可。86.82%的受訪者認為現階段的自動駕駛技術有望和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大多數司機的駕駛水平,57.00%的實驗組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技術在5年內將被廣泛推廣??萍几?、環保性和出行效率是受訪者選擇乘坐自動駕駛汽車排名前三的因素。同時,受訪者表達了對提高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性、環保性、駕乘體驗和更加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的期盼。
值得關注的是,社會公眾更加信賴由科技型平臺企業提供的自動駕駛技術、產品和服務,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造車新勢力和傳統汽車制造商。其中,實驗組對百度、華為等科技型平臺企業提供的自動駕駛技術和服務接受程度占比高達70.82%。如何發揮科技型平臺企業的主導作用,通過科技型平臺企業、造車新勢力、傳統汽車制造商、新創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共同推動自動駕駛技術體系的發展和商業化落地,是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l展的關鍵。同時,對于“將自動駕駛安全員由主駕撤至副駕,最終由遠程安全員進行車外遠程監控以實現車內全無人的自動駕駛”這一逐步去掉安全員的漸進式產業發展路線,93.91%的受訪者表示認同,其中22.00%的受訪者表示強烈認同。
實地社會實驗研究發現,社會公眾對政府在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和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期待很高。90.0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我國政府對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的發展應該秉持積極支持態度并且應該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以助推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37.48%的受訪者認為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會對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產生非常嚴重的不利影響,43.10%的受訪者認為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會對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產生比較嚴重的不利影響。同時,未乘坐過自動駕駛汽車的受訪者相對于乘坐過自動駕駛汽車的受訪者會更傾向于政府政策在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次調查中,85.15%的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故率低于傳統汽車的事故率,14.85%的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汽車的事故率高于傳統汽車的事故率。無論整體,還是實驗組或對照組,均有90.0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遵守交通規則。
從實地社會實驗的結果看,社會公眾對自動駕駛安全性的認知非常理性。針對“自動駕駛并不意味著零事故、零傷亡”這一觀點,無論整體,還是實驗組或對照組,均有50.0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非常同意這一觀點。80.35%的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比人類駕駛更安全,19.65%的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相對人類駕駛在安全性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當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不可避免的事故時,無論整體、實驗組或對照組,均有90.00%以上的受訪者同意自動駕駛系統應該對年齡、性別、種族等屬性不同的交通參與者一視同仁。在人類難以做出道德判斷的緊急情況下,85.15%的受訪者認為應該依從自動駕駛系統的應急處置行為和結果,14.85%的受訪者認為在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權應該始終歸人類所有,由人類進行行為決策。98.75%的受訪者認為自動駕駛汽車應該配備數據“黑匣子”以時刻記錄和存儲任何行車數據,并且無論整體、實驗組或對照組,均有50.00%以上的受訪者對這一做法表現出了高度期盼。
社會實驗的結果表明,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中國方案得到了社會公眾的高度認可,中國擁有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的良好社會環境,為產業的快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窗口期。對車企而言,持續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的有用性、易用性、安全性感知和認可程度的提高,是提升社會公眾自動駕駛技術接受度的關鍵。同時,社會公眾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科技感、環保性和完善服務體系的價值訴求同樣要引起產業創新生態合作伙伴的高度關注。對自動駕駛倫理安全問題,我國社會公眾表達出了非常理性的態度,尤其是對殘余風險的認知為制度創新創造了條件。同時,社會公眾還對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表達了迫切關注。在自動駕駛技術和產品的商業化過程中,國家和地方政府要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加快制定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推動自動駕駛汽車合法合規上路。持續支持和規范自動駕駛商業化和無人化,實現在發展中規范和在規范中發展,是政府政策關注的焦點領域。
來源:南開大學